top of page
搜尋

罷免與公投 淺談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

  • 作家相片: Freddie Lin
    Freddie Lin
  • 2021年7月5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民主Democracy最早起源於城邦政治,從詞源上來看是人民統治,然而當代國家幅員廣闊,且在日益分工的現代化社會,直接民主有其困難,因此,J. Schumpeter將民主政治視為一種政治的制度性安排,在這個安排下,菁英透過相互競爭贏得選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獲得政治決策的權力,形成代議型的間接民主政治。

圖片來源:WIX

間接民主相對直接民主有疆界的限制,實行上較可行。同時,間接民主的代議政治也有助政治的穩定,因為菁英會在議會考量彼此的利益,提出權衡過的主張,而選民在選擇菁英時也被鼓勵去接受、妥協政治的結果,達到良性政治的功效。

不過,看似完美無缺的間接民主,隨著政黨的出現也被視為是僅以自己私人利益,而忽略應為選民謀公眾利益的政治算計。因此,關於彌補代議民主缺失的直接民主—公民投票、公民複決,即是一個新的可能。

直接民主實際落實主權在民的精神,強調選民參與政治本身就具備教育意義,透過對公投議案的了解、罷免原因的釐清,能夠提申選民的政治效能感,也可以培養整個社會公民文化的品質。同時,透過人民決議的結果,直接民主亦可以強化統治正當性的基礎。

然而,直接民主最大要面對的危機與挑戰,即是選民通常在尚未完全了解整起事件,就被媒體、意見領袖、政黨影響,而形成不理性激化對立,而非理性的多數尊重。同時,一旦公投成為了常態,也是間接削弱了國會權威,成了贊成和反對的二分法,少了意見討論、凝聚政治共識的機會。

不僅如此,當公投、罷免成為了政黨政治惡鬥下的工具,當權力菁英藉由鼓譟選民,以應報的方式,把選舉當成短視近利的濫用手段,將會使得原先直接民主的價值淪為民粹政治,使民主從破碎走向真正的崩潰。

 
 
 

Comments


  • YouTube社交圖標
  • Facebook社交圖標
  • Instagram

© 2021 by The Ace New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