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民主挑戰 不為人知的政治算計
- Freddie Lin
- 2021年7月5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中選會七月二日宣布,原訂八月廿八日投票的核四重啟、珍愛藻礁、公投綁大選和反萊豬四項公投,受疫情影響將延至十二月十八日舉行;矛盾的是,中選會同時宣告基進黨台中市立委陳柏惟罷免案成立,將於八月廿八日投票。兩個互相矛盾的決議,凸顯中選會政治算計大於疫情考量。

圖片來源:中選會
若從法律層次來看,兩年前的公投亂象,間接影響縣市首長選情,民進黨因而修訂的選罷法,將公投與選舉脫鉤,明訂公投投票日為「八月第四個星期六」,因此這次原訂八月二十八日的公投日,即由此而來。
相對來說,選罷法對罷免投票日程,本就有相對彈性期程,延期與否,只需地方選委會和中選會都做成決議即可,並無適法顧慮。中選會對公投延期義無反顧,對罷免是否延期卻不做決定,明顯不合理。
然而,若從選區大小作為劃分,地方罷免案所需動用的人事成本,以及選民投票所造成的人流移動,固然比全國的公投決議案來的單純許多。因此,若撇開法律的質疑,在台灣疫情依然嚴峻之下,要維持投票的可能,罷免一案的機會來本當比公投來的的可行。
不過,上述兩者僅是學理上的解讀,實際上中選會的安排固然是權力運作的政治謀略。細看為何中選會要維持陳柏惟罷免案投票,而延後四大公投決議案,筆者認為有有兩個原因。
首先,陳柏惟的罷免案可說是公投決議前的試水溫,測試民意對於反中情緒、疫情施政的小考,倘若罷免案過關,那勢必就是給執政黨一個重要的警訊。同時,將基進黨的陳柏惟設為政治祭品,也凸顯泛綠政營的基進黨,在過分依附大黨後,受到當前政局牽連,母黨甩鍋,被拋棄成為政治棄子的悲哀。
除了上述政黨政治的裙襬效應,筆者認為陳柏惟遭罷免的可能性相當高,畢竟當初勝選的很大的原因是因黑韓而打響知名度,但實際進到國會殿堂的問政可以說是七零八落,搞錯自己的委員會,質詢偏離主軸,沒有顯見的作為,只有故技重施的反中政治作秀。
再者,公投的推延也是為了能夠在四項議案有更多的空間可以操弄民意,像是萊豬進口可以拿TIFA復談當籌碼、七八月供電穩定影響民眾對核四重啟的考量。不過,公投延長加賽的政治成本,就是距離2022年縣市首長的時間比起原先八月二十八還要來得接近。
總結以上,中選會將選舉日期的更動是以疫情之名,行政治算計之實,面臨國會已成橡皮圖章,人民的直接選舉可以說是民意最高的展現,但是倘若執政黨用盡全黨之力,阻饒人民透過選舉表達意見,那麼自稱自由民主的台灣將再次蒙上威權政治的惡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