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東亞強權崛起 世界霸主如何回應

  • 作家相片: Freddie Lin
    Freddie Lin
  • 2021年7月1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1990柏林圍牆倒塌後,象徵「自由民主」為首的美國戰勝了「共產極權」的蘇聯,F. Fukuyama甚至以《歷史的終結》斷言意識形態將宣告結束,往後不會再有任何制度能與自由主義式民主相互抗衡。不料,九一一事件爆發,反咬福山一口。而在近期,中國在經濟上的表現與政治力的影響,更掀起了修昔底德陷阱一說的可能。

圖片來源:The Blueprint

首先,回首冷戰後美國對中的軍事佈局,從歷任總統的策略來看,可以發現美方在南海的佈局,以及對中方的態度可以說是日漸強硬與清晰。

Bill Clinton任內主張的新太平洋安全共同體,對於南海並無明確的目標與行動,應是考量美國疲於再與任何國家競逐,並對當時中共國力仍突出,採取被動的方式。

George Bush主要的重心則是希望聯合亞太國家來反恐,不希望在南海再次樹敵,直到2002年中共與東南亞各國簽訂《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才意識到中共的意圖。

Barack Obama則是透過國務卿Hillary Clinton,宣示將重返亞洲,透過支持菲律賓南海仲裁權、軍艦航行自由來回應中共在南海填海造陸的行為,甚至直接派軍艦巡航,可見美方對於南海日漸白熱化的警覺。

Donald Trump則是以印太戰略,明白暸當的支持南海國家抵抗中共,遏止中共擴張。同時,也派遣了尼米茲號、雷根號與日本、澳洲、印度艦隊進行聯合軍演。而剛上任的Joe Biden則表明將沿襲Donald Trump的策略,持續對中國在南海的擴張進行施壓。

對此,我們可以知曉,中共是利用美國反恐期間的航艦真空,透過與東南亞國家簽訂協議,私下又自行填海造陸,來擴增自己在南海的領海範圍勢力。然而,從美方在南海頻繁出入,甚至在東印度洋進行聯合軍演,皆可以看做回應中國在南海勢力逐漸壯大的權力制衡。

另一方面,從政治層面來剖析可以發現,昔日中美是建立在中國支持美方當作統領世界強權的角色,同時美國承認中共為唯一的中國政治實體,在這兩個政治秩序上,美方可以相安坦蕩的成為世界霸主,以一超多強的姿態站穩國際,相反的中方也可以在美方的承認與漠視之下,積極的建構富強的中華帝國,因此,兩國在這樣利益契合之下,得以在國際政治中相安無事。

然而時至今日,這樣的基礎已經面臨新的政治現實挑戰。新現實可以視為中方為了富強國力,進而模糊了國內與國際的界線,因此在許多層面衝擊到了他國的利益,這也使得美國必須出面來制衡,因中國日漸高漲的勢力而導致國際權力失衡的窘境。

美方開始在人權等危害民主、自由的相關議題上做文章,積極地透過媒體傳播針對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中國民主鬥士劉曉波的相關報導,並聯合西方盟國在國際上以輿論壓力來刺激,達到間接干預中國政府實行國家統一及富強工作。

到了Donald Trump執政時期,更是美中兩強衝突紛爭的高峰,無論是美國對於中國的經濟貿易、5G技術制裁、對台熱烈鼓譟,掀起的國際抗中態勢都可以視為美國回應國際對於中國威脅美國世界霸主地位,所產生休息抵得陷阱的噪音的積極態度。

不過,中共也不是省油的燈,從先前美中2+2阿拉斯加會談及可以看出,不但不甩美方,甚至兇狠的展現中國東亞霸主的狼性威武。另外,針對香港也紛紛以香港國安法限制港人的參政普選、新聞自由權利。同時,也頻繁出動軍機侵擾台灣的防空識別區(ADIZ),升高台海緊張的氣氛。

美中兩強對峙,可以說是新現實發展之下的必然。然而,中國學者王緝思在《Foreign Affair》也指出,中共官方路線仍希望雙方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同時也主張沒有任何議題比美國對台灣定位更能牽動中國對美疑慮,未必要一直把台灣視為一個潛在的導火線,而是將台海和平穩定視為是美中關係的最大成功。

總結以上,無論是美方在南海軍事上的佈局,抑或是中共在東亞政治上勢力的積極延伸,若從長之際來思量對於國際政治的和平與穩定,美中兩國都不應躁進。同時位處西太平洋、台灣海峽以東的台灣,也不應過份偏袒任何一方,或隨著兩國的鼓譟,避免情緒再更趨緊張,以免差槍走火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댓글


  • YouTube社交圖標
  • Facebook社交圖標
  • Instagram

© 2021 by The Ace New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