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政治的零和 政黨惡鬥下的核四輓歌

  • 作家相片: Freddie Lin
    Freddie Lin
  • 2021年12月1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核四商轉與重啟決策的當下,必然是每個執政者心力交瘁終極選擇下的結果。以下筆者將迅速回顧核四在台灣不同時期的社會發展脈絡,探討核四續建究竟是不是只能是個政治交易的零和遊戲。

圖片來源:風傳媒

零和的概念最早是在賽局理論(game theory)上發展,而零和遊戲通常是指結果是零和的情況下會出現柏拉圖最適(Pareto optimality)。若從以上的基礎來看政治交換的過程,核四的決策與制定營運規則的本身,就是一個不被嚴正審核的政治交易。

若從龍門電廠(核四)的興建歷程,早在1980年選定廠址在原台北縣貢寮鄉。但1986年發生車諾比事件,全球各地反核聲浪不斷,加上當時台灣用電成長趨緩,時任總統蔣經國先生指示暫緩興建。

到了扁政府時代,當時經濟部部長林信義召開「核四再評估會議」,暫緩核四工程各項採購與工程招標,不過當時朝小野大的情況下,行政院院長唐飛因主張續建核四,因此造成立院藍綠的另一波政治折衝。對此,行政院後續聲請大法官釋憲,解釋文公佈後,立法委員鄭永金等91人提動議案。最終以65票之差表決通過決議,2001年2月14日,行政院正式宣佈第四核能發電廠工程復工。

直到2011年日本311地震後所引發的福島核災,許多國家開始檢視核能發電政策,台灣社會再次關注核四問題。2014年4月28日,馬政府的江宜樺院長為了化解民眾疑慮,宣佈核四封存,在安檢完成後,不放置燃料棒、不運轉,日後啟用核四,必須經公投決定。經過後續的封存作業,核四廠於2015年7月1日開始進入為期3年的封存狀態。

時至今日,在2018年關於擁核方先以「以核養綠」,提出關於核能的討論,最後以88萬票通過公投。但鑑於政府持續貫徹2025非核家園政策,因此2019年3月4日,擁核的黃士修再推「重啟核四」全國性公民投票案。

從上述的歷程回顧,筆者觀察核四停建與否的標準,並非全然是以風險與科學當作自變項,反倒可歸因於當時民意對核能的態度以及政黨政治的拉扯。

蔣經國政府的停建是因為發生車諾比事件所帶來的國際核能反彈;陳水扁政府的復健是因為立法院以不信任案威脅,所導致政黨政治的折衝;馬英九政府核四封存牽連到上述兩者的聚合,一是因為福島核災的發生,二是為了太陽花學運後,緩解人民對政府反動情緒的宣洩。

然而為何蔡英文政府能在18年通過公投後仍不改其非核家園的策略,可以關係到反送中事件後,政府抗中保台的意識形態轉移國人對於能源需求的質疑。直到今年兩次的大停電、空汙危害日趨過甚,才再重新喚回我們對於能源需求供電危機的疑慮、空污治理迫切。

因此,政府能否真正把人民放在第一順位進行長期風險治理與科學考證,還是到頭來關切的只是短期的政黨利益與個人政治生涯的延續,才是核能這件事思考的核心。

總結以上,筆者認為關於核四的決策若以歷史路徑依循,進行政治交換途徑的分析,零和遊戲下的柏拉圖最適,終究得利的少數的政經菁英,只是一個權力場域交換運作的過程。政府面臨巨大的利益權衡,要如何證明自己的發展走向符合民意,而不是訴諸一個威權的高牆來對抗軟弱的雞蛋,才是台灣超越藍綠之外政治的最大難題,也是現階段台灣最欠缺的全民共識。

 
 
 

Comments


  • YouTube社交圖標
  • Facebook社交圖標
  • Instagram

© 2021 by The Ace New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