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從石木欽案迴避一事 淺談台灣參審制度

  • 作家相片: Freddie Lin
    Freddie Lin
  • 2021年7月15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懲戒法院13日審理前公懲會委員長石木欽懲戒案,監察院代表一開口即表示本案合議庭5成員心證有偏頗,聲請迴避,使案件暫時無法審理。此案成為人民參審合議庭被聲請迴避的首例。

圖片來源:聯合報

國民法官制度是蔡英文總統先前就職演說宣示司法改革的重要一環。她表示,人民參與司法「共審共判」的新時代開始,國民法官法讓審判更公開透明、公平正義,是部劃時代法案,今後將持續落實「屬於人民的司法改革」。

不過,此事一出不免讓人思考倘若未來參審制正式上路後,是否會有相關執法人員利用聲請迴避審案來恫嚇參審員,讓人民懼怕參與審判後,成為獵巫的對象,影響國民法官的推行。

吾人以為本次職務審判可說是日後實行參審制的試水溫,不過本起案件僅兩位參審官,就已發生有偏頗事宜而遭裁定需迴避的決定,倘若在未來實際進行,六位國民法官是否會有更多的疑慮可能。

再者,蔡總統認為我國司法應走向人民共審共判,雖然美意上是想讓為人詬病的司法系統更加透明,使多元的意見納入考量,不過國人是否已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能拋開情感因素,理性地經由事實論辯的認定,作出適當的裁決,學術及法律實務界也有不同說法。

石木欽案內容複雜難解,合議庭長及參審員是否真有做出偏頗的論證,仍需經日後觀察,不過此事也可作為參審制的反思。倘若未來職業法官與參審法官意見不一致時,抑或是發生本次的情況,民眾可能因為威權效應,覺得自己只是花瓶,案件讓專業法官評判就好,如此一來,反而壞了國民法官參審制度的好意。

 
 
 

Comments


  • YouTube社交圖標
  • Facebook社交圖標
  • Instagram

© 2021 by The Ace New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