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萊」不「萊」沒選擇 食安自救才是王道

  • 作家相片: Freddie Lin
    Freddie Lin
  • 2021年12月10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0年9月23日,國民黨立委林為洲領銜提出反萊豬進口公民投票案。然而關於進口萊克多巴胺的豬牛議題,自2013年起持續延燒至今。究竟開放萊劑帶給國人的利弊權衡是誰大誰小,還是其實我們根本沒有選擇進口的空間?

圖片來源:今周刊

執政黨一再聲稱萊豬簽署開放後,能夠取得與美國良善的經貿關係,對我國抗中之際有其必要,也增加我加入國際組織的機會。然而,筆者以為這之中衍生出的政經紅利,必然不是所有老百姓共享。

因此,務實一點來看,進口後我國稽查人員在檢查食安的量能,能否真的經的起考驗,以及國人是否真的在意吃下肚的豬肉有沒有含萊劑,還是只是在意食物的CP值與美味與否,才是進口貿易優勢之外,選民更應該思考的地方。

回顧台灣開放萊劑歷史,2013年馬英九執政時,率先開放30個月以下的小牛進口,之後採取牛豬同時也強調牛內臟禁止進口。2020年8月28日蔡英文也以行政命令宣布,2021年元旦起開放美豬進口及30個月以上的牛肉進口。

若從國人的飲食習慣來說,必然是豬肉大於牛肉,而且豬肉的再製品難以分辨出原物料來源為何,因此魚目混珠的情況必然有機會發生。同時僅從開放的條件來看,無論是在牲畜的年齡限制上,抑或是內臟的進口都沒有太多限制,民進黨確實比起國民黨來的寬鬆。因此,在檢驗上必然比起前朝政府還要來得艱困許多。

對此,筆者以為進口後的食安檢驗疑慮,必然才是超越國際貿易層次,民生最大關注的一塊。根據TVBS先前的報導。在台灣每1位食安稽查員,要為5萬個民眾把關,跟其他國家相比,明顯不足。大餐廳可能或許還能控管的好,但以小吃聞名的台灣飲食文化,衛生部門要如何有效檢驗為人民把關,證明店家使用的豬肉原料是否符合規定,必然也是一大挑戰。

再者,關於店家標章的貼紙,目前只要到經濟部官網上下載列印即可,但貼紙本身並沒有更為進階可辨識的雷射標誌,因此也有真偽的辨別疑慮。政府部會若是疏於規劃管理,慢半拍的下場一來是讓人民提心吊膽,二來也破壞原先顧客與店家的信任關係造成民生經濟衝擊的延續。

筆者認為萊豬進口從國家層次來看,固然是與美方貿易上的進展,但台美TIFA目前也只是復談而已,且執政黨也枉扯萊豬開放與加入美國不在內的CPTPP關聯性,利用愚民政策而不正視開放後導致的問題,實在令人不齒。

總結以上,萊豬進口的關鍵,重要的是原料的標示來源,以及衛生稽查人力後續的安排。不過人民自己也要警覺,外食前、訂購外送時要注意好成分標示,培養良好購前習慣,為自己的食安做把關,不能仍希冀「有政府」替你做事,自立自強才是王道。

 
 
 

Comments


  • YouTube社交圖標
  • Facebook社交圖標
  • Instagram

© 2021 by The Ace News

bottom of page